相信許多演奏家認為在演/唱奏器樂過程中不是僅有單純演奏音符,而是要進一步了解該作品之架構、樂曲形式以及和聲分析⋯⋯等觀念,並將其融合至表演中。目前在國內大學音樂系的大三、大四皆有樂曲分析的必修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音樂家創作過程的作曲動機及方式。 還記得大學樂曲分析教授曾經說過: 「藉由音樂分析讓我們更可以了解音樂本質,我們要透過分析進一步從『結構界』進入『詮釋界』,若你連基本的結構分析都不了解的話,更不用談這作品更深入的情感表達」 。所以當我們了解音樂分析的重要性後,我整理一篇關於樂曲分析的資源提供給大家,除了有校內課程的教材外,其實網路也有很多有趣的影音資源,相信透過這些資源可以讓樂曲分析的能力更上一層樓。 最後,國內也有相當多詮釋報告有樂曲分析,不管是器樂作品、室內樂作品都可以進入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去搜尋你要的參考論文。 但我相信,每一位大學教授、學者、學生、演奏家對於風格分析、樂曲詮釋與和聲結構的觀念都有些微差異,所以「分析」沒有一個絕對答案,分析的觀點都是按照詮釋者的角度出發,當我們站在不同角度觀察,也許會有更多的觀察與發現。 若您還有更多關於音樂家作品分析網站的話,或是一些專門在蒐集樂曲分析文本的資源,希望您不吝惜地留言個訴我,我會一一加註在文章中並分享給大家! 1. 【Teoria】 ( 點我進入連結 ) 我曾經在【 自學樂理,超實用的免費資源指南 ( 下 ) ! 】該文內 第六個樂理資源介紹過這個網站,Teoria 不僅有樂理的資料,網站中也有樂曲分析與一些音樂學者寫的文章可以參考。 左上標籤列中的【 Article 】點入後,便會看到四個子標籤。進入第一、二個標籤,分別為【 Analysis and theory 】 ( 分析與理論 ) 、【 Analysis by composer 】 ( 各音樂家作品分析 ) ,有巴赫、蕭邦、德布西、拉威爾⋯⋯等音樂家的作品,雖然分析的作品沒有這麼多,但每一首分析的曲目都相當完整、仔細。 部分 曲目 搭配音樂與樂譜,有些還會將結構(小節)用色塊幫大家區分,讓樂曲結構清晰呈現;若你是初學者,我相當推薦這個網站。 2. 【Playing 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