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讓我們再次回顧這個系列最核心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要讀『專家』或是『經典』的文字?」對大部分讀者而言,專家學者確實具備較完整的學術訓練和研究方法,能夠系統性地梳理歷史脈絡,這是一般坊間讀物難以企及的深度。 在系列五中,我想要推薦Richard Taruskin教授的《牛津西方音樂史》。這套著作幾乎是當代最具影響力且啟發性的經典套書之一。《牛津西方音樂史》透過精選的音樂代表作品和作曲家,深入闡釋了各個音樂時代的主題、風格和潮流。 Taruskin教授的獨特視角 Taruskin教授採取批判性視角,將音樂細節、音樂人物的時代脈絡、作品及音樂理念,置於更廣闊的世界歷史和文化背景中審視。作為音樂學界的權威且具有獨特見解的學者,Taruskin不僅提供對個別作品的美學評價,更建立了評估和理解每部作品的歷史框架。 他在分析音樂結構和形式的同時,結合各時代的相關理論概念,展示音樂作品本身如何運作,以及當時的聽眾如何理解欣賞這些作品。這套著作還描述了各個風格時期的背景——關鍵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和科學事件,如何影響和引導作曲家的創作選擇。 個人使用心得與建議 我自己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其中有幾項重要啟發就是來自Taruskin教授的觀點,對我的研究幫助很大。不過,這套書我不建議從頭讀到尾,因為它是磚塊等級的套書,既厚重又龐大。 比較實用的閱讀策略是: 挑選近期學校音樂史課程時期範圍內的音樂家開始著手 先鎖定小範圍、有興趣的音樂家深入閱讀 再從這個基礎點不斷向外延伸探索 這樣的閱讀方式,既能獲得紮實的學術基礎,又不會被龐大的資訊量給嚇跑。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