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第36屆金曲獎思考問題

昨日是第36屆金曲獎頒獎,今早我補完這個 重要的時事資訊 後,先恭喜所有的得獎者! 但了解金曲獎,絕不僅僅是「知道有這個獎項」而已。隨著臺灣音樂系越來越多系所加入流行音樂的跨界,我更覺得應該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金曲獎背後的意義。因此,我每年都會固定準備的這10個問題,希望能讓學生試圖理解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可能與價值: ✋ 金曲獎的10個問題 快速觀察本屆入圍以及得獎名單,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熟悉的? 這麼多項目中,你最喜歡哪一個,例如華語專輯、臺語專輯、客語專輯、作詞、作曲、歌唱、裝幀、MV等等。為什麼我會留心這個獎項?原因是什麼? 挑選(你喜歡的、想討論的)一至兩個獎項之得獎者以及其作品,分享你從這個音樂中聽見什麼 用一至兩句話寫下你對音樂感想後,找機會跟朋友討論也有人一樣喜歡同作品、同領域或是同作曲者嗎?比較一下你們對該內容的看法,也請告訴老師你挑選了什麼,聽聽老師分享什麼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獎項?你覺得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如何包容多元的聲音? 你印象中的臺灣流行音樂發展是什麼?回想國高中藝術課本的內容 若能往回尋找流行音樂發展的軌跡,你還對哪個年代有興趣,五〇、六〇、七〇、八〇,甚至更早(當時所謂的流行歌曲)?為什麼?他們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請簡單寫下你往回尋找該時代的流行歌曲,也簡單用一至兩句話寫下你對音樂感想 至少比對去年第35屆,你覺得短短時間內,臺灣流行音樂工作者展現了哪些新的材料?你看待這些新材料的視角與眼光是什麼?若你覺得沒有,也請說明原因 若往前一屆不足以回答第9題,那你認為要關注到多少年,才能回答第9題的答案,請說明原因 🎺 音樂理論面向的10個問題  另外,因為我是偏向 專攻音樂理論的研究 ,如果我是教流行音樂的音樂理論課程,我也會給學生10個問題: 請挑選一首你最喜歡的作品,觀察這首音樂的如何「開頭」?若以開場音樂的創作思維做核心思考,你認為有什麼策略讓你的音樂主題初登場。節奏?旋律?音效? 延伸:音樂理論(音樂學)界多篇學術文章研究流行歌的「前奏」越來越短,為什麼?減少鋪陳能更快吸引注意? 請挑選一首情歌中的和聲進行,特別注意轉調或色彩和弦的等使用。這些和聲技巧如何強化歌曲的情感表達?延伸:為什麼某些和聲進行在流行音樂中如此普遍?這種「公式化」是否限制了創作的多樣性?公式化的和聲在今年的作品中仍有見到嗎? 選擇一首融合不同文化節拍...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五

©Amazon 讓我們再次回顧這個系列最核心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要讀『專家』或是『經典』的文字?」對大部分讀者而言,專家學者確實具備較完整的學術訓練和研究方法,能夠系統性地梳理歷史脈絡,這是一般坊間讀物難以企及的深度。  在系列五中,我想要推薦Richard Taruskin教授的《牛津西方音樂史》。這套著作幾乎是當代最具影響力且啟發性的經典套書之一。《牛津西方音樂史》透過精選的音樂代表作品和作曲家,深入闡釋了各個音樂時代的主題、風格和潮流。  Taruskin教授的獨特視角  Taruskin教授採取批判性視角,將音樂細節、音樂人物的時代脈絡、作品及音樂理念,置於更廣闊的世界歷史和文化背景中審視。作為音樂學界的權威且具有獨特見解的學者,Taruskin不僅提供對個別作品的美學評價,更建立了評估和理解每部作品的歷史框架。  他在分析音樂結構和形式的同時,結合各時代的相關理論概念,展示音樂作品本身如何運作,以及當時的聽眾如何理解欣賞這些作品。這套著作還描述了各個風格時期的背景——關鍵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和科學事件,如何影響和引導作曲家的創作選擇。  個人使用心得與建議  我自己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其中有幾項重要啟發就是來自Taruskin教授的觀點,對我的研究幫助很大。不過,這套書我不建議從頭讀到尾,因為它是磚塊等級的套書,既厚重又龐大。  比較實用的閱讀策略是:   挑選近期學校音樂史課程時期範圍內的音樂家開始著手  先鎖定小範圍、有興趣的音樂家深入閱讀  再從這個基礎點不斷向外延伸探索   這樣的閱讀方式,既能獲得紮實的學術基礎,又不會被龐大的資訊量給嚇跑。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

我們從音樂節(音樂營)中學習到什麼?

暑假即將來臨,我滿建議音樂班及音樂系的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各種音樂節活動(同樣概念或許適用於 音樂營 )。  6月20號剛好是2025年漢堡 阿格麗希 音樂節正式開幕,我想用第二年參加阿格麗希音樂節的經驗,為音樂平台的讀者們提供簡單實用的參與指南。  ✅ 演奏技術的直接啟發   對於演奏組的同學而言,最直接的收穫就是聆聽大師等級的演奏水準。我自己離開演奏一段時間了,但每次聽完他們的精湛技藝,還是會刺激我想要在音樂會結束後立即投入練習的衝動。觀摩這些演奏家的表現,不僅僅是學習演奏技術,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台風、音樂詮釋能力以及整體的藝術素養。  ✅ 曲目視野的拓展   拓展曲目認知是我覺得參與音樂節的另一個重要面向。每年觀察阿格麗希的曲目安排,可以發現她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  從鋼琴獨奏 到各種室內樂組合:二重奏(奏鳴曲)、三重奏等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合作  獨奏協奏曲的演出  雙鋼琴(如春之祭雙鋼琴版)  三重協奏曲(如貝多芬的經典作品)  ✅ 認識更多音樂家   阿格麗希通常會邀請眾多音樂界的好友共同參與音樂節,因此參與者有機會認識許多重量級的音樂家。  ✅ 演出場館的深度體驗   這個點可能很因人而異,但至少給我帶來不少啟發。去年(2024年)由於漢堡Laeiszhalle進行整修,音樂節被迫分散在城市各處的不同場館演出。這個意外的安排反而讓我有機會認識更多演出場所,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並體驗各種不同的音響效果,豐富了對演出環境的理解。  ✅ 職業發展的契機   這點確實跟台灣文化很不一樣,因為國外音樂會中場都會去bar點一些酒、小點心來吃。我每次都會偷偷混入聽一些討論。昨天晚上我在中場的bar聽到兩位媒體人如何討論2018年來阿格麗希的節目製作變化、以及兩個大學老師討論演奏上的風格問題。你可以簡單介紹自己,讓他們有印象,未來任何聯繫的機會,真的難說。  用心參與一個音樂節、音樂營,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 照片:陳冠晨

音樂教學聯絡

全文閱讀約五分鐘 馮老師在臺灣音樂班三科(視唱、聽寫、樂理)的教學至今第 15 年。 雖是「三科」 ,但我處理的課程包羅萬象——例如樂理考試中還包含音樂史及和聲學等大題,甚至高階一點就是進階音樂分析。 我的學生包括「升國中」到考「研究所」的大學生,甚至是師資培訓。不僅如此,非音樂班、音樂班體系的考生我都曾輔導。因此,不同能力的學生想要「客製化」自己的課程,歡迎聯繫討論。 馮老師參與多場音樂班的「入學考、轉學考、模擬考」命題,以及入闈閱卷,因此可以提供學生非常實質的課程內容與建議。想要跟馮老師上一對一課程或是小團班的話,歡迎繼續閱讀下面各項資訊。 一、教學師資 馮老師現為德國國立漢堡音樂暨戲劇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點我快速認識馮天彥老師 ,內有完整師資經歷 課程聯繫: tianyanstudio@gmail.com 亦可以透過音樂平台留言功能聯繫;或是messenger直接私訊「馮天彥」帳號 二、教學授課項目 音樂班升學:樂理、音樂史、聽寫、視唱、基礎和聲學 音樂史團體班 :滿二人開班授課 樂學年齡音樂欣賞導聆 :社區大學課程 音樂班入學考、轉學考、模擬考命題 師資增能課程:音樂理論、音樂分析、音樂史 音樂班升學技巧知能講座:團班開課 上述課程皆搭配新制題型講解 三、文字撰稿邀約項目 (費用內洽) 音樂會樂曲解說撰稿,歡迎 參閱我寫過的場次 專欄文章 四、課程收費標準 一對一個別課(含講義費): TWD$1,600 /一小時 TWD$2,500 /一小時半 團體班授課:依照人數調整鐘點,請洽詢問 線上課程以及實體面授鐘點相同,線上課程詳下說明 五、線上授課與工作室 線上授課:只需要約好時間即可,不受地域限制 桃園區域:馮天彥音樂工作室(現階段取消,全改線上授課) 六、全新提供線上授課 點我觀看學生對線上課程的高評價回饋 達成 「零距離」 線上視訊教學,不再受限於雙方遠距之問題 採用「 Zoom 」抑或「 Meet 」進行線上講課,教師在課前將授課內容上載至「 Google Drive 」,便於資料共享 教學畫面同步教師螢幕、聽寫音效清晰(鋼琴直接連結電腦),隨時隨地進行高品質課程 齊備的聽寫音檔資料庫可在雲端反覆聆聽 備妥大螢幕手機、平板或是電腦(皆是可收音與有麥...

臺灣音樂班升學大小事

音樂平台所整理的標籤資訊都跟音樂班息息相關,包含歷屆考古題、免費試卷、音樂時事、樂理聽力訓練等各類資源。然而,對於非體制內的家長與學生來說,要初步了解音樂班的生態系統及考試規程可能較為困難。 有鑑於此,我特別新增此篇文章定期更新各式升學資訊與必備資源。此外,我也在臉書開設「 音樂班升學教材、資源、試題分享 」社團,歡迎大家加入! 🔈音樂班升學資訊公告(定期更新) 國小升國中 : 由各縣市主辦校或政府發佈,常見縣市如下 苗栗縣立竹南國中 嘉義市政府教育處 高雄市音樂班聯合鑑定 國中升高中 : 高級中等學校藝術才能班線上報名登錄系統 114學年總召學校:新北高中 全國術科考試主辦學校一覽表 各區簡章: 北區 、 中區 、 南區 、 馬公高中 、 成功高中 114學年度北區聯招  (武陵) 114學年度中區聯招  (嘉中) 114學年度南區聯招  (屏女) 高中升大學 : 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 及下列獨招學校 (按時序) 114國北獨招簡章 (114/2/3-4) 114全國聯招簡章 (114/2/4-6) 114北藝獨招簡章  (114/2/21-24) 📗音樂班與大學音樂系師資列 高中音樂班總彙整 大學音樂系專任師資總彙整 📧我有上課的需求 邁入國三或是高三的學生距離考試緊迫,若有音樂升學的加強需求歡迎聯繫。如果你是國一二(或高一二)的學生也歡迎聯絡, 點我瞭解馮老師升學課程 !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四

相信大家沒有忘記這個系列最核心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要讀『專家』或是『經典』的文字?」  對我而言,專家學者具備較完整的學術訓練和研究方法,能夠系統性地梳理歷史脈絡。他們不僅能提供(考據過且相對)準確的資訊,更能深入分析音樂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時代背景。  另外,我特別欣賞那些具備跨領域知識背景的專著。撰寫音樂家介紹的作者,不僅要精通音樂理論和演奏實踐,還需要了解藝術史、文學、哲學等相關領域,才能全面解讀音樂在不同時期的意義。這種跨領域的視野,讓讀者能從更寬廣的角度理解音樂家的創作世界。  在「經典」的角度上,即便作者不完全是專家學者(很多是資深記者或編輯),但他們經過大量的文字和寫作訓練,仍能寫下深度十足的音樂家介紹。這些文字的「份量」一點都不輸給教授出版專書。  本次推薦:Phil G. Goulding 的經典之作   系列四要分享的資源,被我歸類為經典文字,因為它算是一本老書了。這本由 Phil G. Goulding 撰寫的《Classical Music: The 50 Greatest Composers and Their 1,000 Greatest Works》,介紹了相當多經典的音樂家。  為什麼值得一讀?   涵蓋 50 位重要作曲家,構築出上千首經典名曲  內容深入淺出,適合音樂班學生深度挖掘  文字生動易讀,不會有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  雖然這本書有簡體中文版,但我建議各位讀原文版本。作者的英文相當輕鬆易讀,對於想要提升英文閱讀能力的讀者來說,這也是很好的練習材料。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三

©圖片取自:捷克圖書臉書專頁 前兩個系列分別介紹了劉岠渭教授的中文專書( 系列一 )以及國外音樂學者撰寫的音樂家傳記( 系列二 ,如David Brown的著作)。透過這些分享,希望讓大家體會到認識音樂家應該從具有專業身分的學者所撰寫的著作讀起——因為洗鍊而富有邏輯的行文,能夠帶給我們全然不同的音樂視野。  第三個系列的介紹時機非常巧,昨天準備發文時,正好發現捷克圖書今天推出了這本書的銷售資訊。沒錯,這本書正是《Composers: Their Lives and Works》(《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關於這本書  《作曲家:生平與作品》深入探索90多位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古典音樂大師。從中世紀直至當代,書中透過以下元素呈現這些音樂家的完整面貌:  精美的肖像畫作  珍貴的手稿樂譜  私人文物與史料  詳實的生平記錄  透過了解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與時代背景,我們得以窺見經典名作的誕生過程,進而體會古典音樂的演變軌跡。  個人想法  我一直認為,在理解專業文字內容的同時,如果能搭配「精美的印刷」與「用心的排版」,不正是讓孩子同時培養「美感素養」的最佳方式嗎? 這樣的閱讀體驗,不僅能豐富知識層面,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美的感受力。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的「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