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第36屆金曲獎頒獎,今早我補完這個重要的時事資訊後,先恭喜所有的得獎者!
但了解金曲獎,絕不僅僅是「知道有這個獎項」而已。隨著臺灣音樂系越來越多系所加入流行音樂的跨界,我更覺得應該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金曲獎背後的意義。因此,我每年都會固定準備的這10個問題,希望能讓學生試圖理解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可能與價值:
✋ 金曲獎的10個問題
- 快速觀察本屆入圍以及得獎名單,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熟悉的?
- 這麼多項目中,你最喜歡哪一個,例如華語專輯、臺語專輯、客語專輯、作詞、作曲、歌唱、裝幀、MV等等。為什麼我會留心這個獎項?原因是什麼?
- 挑選(你喜歡的、想討論的)一至兩個獎項之得獎者以及其作品,分享你從這個音樂中聽見什麼
- 用一至兩句話寫下你對音樂感想後,找機會跟朋友討論也有人一樣喜歡同作品、同領域或是同作曲者嗎?比較一下你們對該內容的看法,也請告訴老師你挑選了什麼,聽聽老師分享什麼
-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獎項?你覺得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如何包容多元的聲音?
- 你印象中的臺灣流行音樂發展是什麼?回想國高中藝術課本的內容
- 若能往回尋找流行音樂發展的軌跡,你還對哪個年代有興趣,五〇、六〇、七〇、八〇,甚至更早(當時所謂的流行歌曲)?為什麼?他們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 請簡單寫下你往回尋找該時代的流行歌曲,也簡單用一至兩句話寫下你對音樂感想
- 至少比對去年第35屆,你覺得短短時間內,臺灣流行音樂工作者展現了哪些新的材料?你看待這些新材料的視角與眼光是什麼?若你覺得沒有,也請說明原因
- 若往前一屆不足以回答第9題,那你認為要關注到多少年,才能回答第9題的答案,請說明原因
🎺 音樂理論面向的10個問題
另外,因為我是偏向專攻音樂理論的研究,如果我是教流行音樂的音樂理論課程,我也會給學生10個問題:
- 請挑選一首你最喜歡的作品,觀察這首音樂的如何「開頭」?若以開場音樂的創作思維做核心思考,你認為有什麼策略讓你的音樂主題初登場。節奏?旋律?音效? 延伸:音樂理論(音樂學)界多篇學術文章研究流行歌的「前奏」越來越短,為什麼?減少鋪陳能更快吸引注意?
- 請挑選一首情歌中的和聲進行,特別注意轉調或色彩和弦的等使用。這些和聲技巧如何強化歌曲的情感表達?延伸:為什麼某些和聲進行在流行音樂中如此普遍?這種「公式化」是否限制了創作的多樣性?公式化的和聲在今年的作品中仍有見到嗎?
- 選擇一首融合不同文化節拍元素的作品,分析其節拍模式如何反映特定的音樂傳統。這種跨文化的節拍融合如何影響聽眾的身體反應和情感共鳴?延伸:全球化時代下,流行音樂的節拍是否正在趨向同質化?即便單純看臺灣不同文化的風格樂種,客家、原民、臺語等,這些歌曲使用的節拍方式都有一樣嗎?
- 挑選一首歌詞意境深刻的作品,分析旋律線條如何配合歌詞的語韻和情感起伏。作詞者和作曲者是如何達成這種完美的結合?延伸:在不同語言的流行音樂中,旋律與語言韻律的關係有何差異?
- 分析一首在音色處理上具有創新性的作品,觀察樂器選擇、音效處理和混音技巧如何塑造整體氛圍。這些技術手段如何服務於音樂的主題表達?延伸:數位製作技術的進步是否改變了我們對「真實」音樂的定義?
- 選擇一首你認為在結構上打破傳統流行歌格式的作品,分析其如何處理verse-chorus模式的變化或突破。這種結構創新如何影響聽眾的聆聽體驗?延伸:為什麼3-4分鐘的歌曲長度成為流行音樂的標準?串流時代是否正在改變這個慣例?你認為流行歌應該要變更長?(至少達6分鐘)還是更短?(2分半?)
- 分析一首在音樂動態處理上層次豐富的作品,觀察如何堆疊高潮、音量、密度和強度的變化如何建構戲劇性效果(一首歌曲中有幾個高點?)。這種動態設計如何引導聽眾的情緒變化?
- 選擇一首你喜歡的歌曲與MV版本的作品,分析音樂如何與視覺元素產生協同效應。純音樂的表達力與跨媒體呈現有何差異?延伸:社群媒體時代下,15秒的「病毒式」音樂片段是否正在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創作邏輯?
- 挑選一首在編曲上保留「即興空間」的作品,分析固定編排與自由演奏之間的平衡。這種處理方式如何影響音樂的生命力和重複聆聽的價值?延伸:你挑選的這首作品中,是你,你會如何新增即興的空間?你會如何增加這個音樂段落?
- 挑選一首你認為最具「洗腦」效果的作品(星期五晚上?傳唱度最高?),觀察其基本音樂元素(music parameters)中運用了哪些重複性技巧來增強記憶點。這種設計策略與音樂藝術性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延伸: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音樂創作者如何在「易記」與「深刻」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易記」就不「深刻」?你認同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