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第36屆金曲獎思考問題

昨日是第36屆金曲獎頒獎,今早我補完這個 重要的時事資訊 後,先恭喜所有的得獎者! 但了解金曲獎,絕不僅僅是「知道有這個獎項」而已。隨著臺灣音樂系越來越多系所加入流行音樂的跨界,我更覺得應該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金曲獎背後的意義。因此,我每年都會固定準備的這10個問題,希望能讓學生試圖理解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可能與價值: ✋ 金曲獎的10個問題 快速觀察本屆入圍以及得獎名單,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熟悉的? 這麼多項目中,你最喜歡哪一個,例如華語專輯、臺語專輯、客語專輯、作詞、作曲、歌唱、裝幀、MV等等。為什麼我會留心這個獎項?原因是什麼? 挑選(你喜歡的、想討論的)一至兩個獎項之得獎者以及其作品,分享你從這個音樂中聽見什麼 用一至兩句話寫下你對音樂感想後,找機會跟朋友討論也有人一樣喜歡同作品、同領域或是同作曲者嗎?比較一下你們對該內容的看法,也請告訴老師你挑選了什麼,聽聽老師分享什麼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獎項?你覺得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如何包容多元的聲音? 你印象中的臺灣流行音樂發展是什麼?回想國高中藝術課本的內容 若能往回尋找流行音樂發展的軌跡,你還對哪個年代有興趣,五〇、六〇、七〇、八〇,甚至更早(當時所謂的流行歌曲)?為什麼?他們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請簡單寫下你往回尋找該時代的流行歌曲,也簡單用一至兩句話寫下你對音樂感想 至少比對去年第35屆,你覺得短短時間內,臺灣流行音樂工作者展現了哪些新的材料?你看待這些新材料的視角與眼光是什麼?若你覺得沒有,也請說明原因 若往前一屆不足以回答第9題,那你認為要關注到多少年,才能回答第9題的答案,請說明原因 🎺 音樂理論面向的10個問題  另外,因為我是偏向 專攻音樂理論的研究 ,如果我是教流行音樂的音樂理論課程,我也會給學生10個問題: 請挑選一首你最喜歡的作品,觀察這首音樂的如何「開頭」?若以開場音樂的創作思維做核心思考,你認為有什麼策略讓你的音樂主題初登場。節奏?旋律?音效? 延伸:音樂理論(音樂學)界多篇學術文章研究流行歌的「前奏」越來越短,為什麼?減少鋪陳能更快吸引注意? 請挑選一首情歌中的和聲進行,特別注意轉調或色彩和弦的等使用。這些和聲技巧如何強化歌曲的情感表達?延伸:為什麼某些和聲進行在流行音樂中如此普遍?這種「公式化」是否限制了創作的多樣性?公式化的和聲在今年的作品中仍有見到嗎? 選擇一首融合不同文化節拍...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五

©Amazon 讓我們再次回顧這個系列最核心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要讀『專家』或是『經典』的文字?」對大部分讀者而言,專家學者確實具備較完整的學術訓練和研究方法,能夠系統性地梳理歷史脈絡,這是一般坊間讀物難以企及的深度。  在系列五中,我想要推薦Richard Taruskin教授的《牛津西方音樂史》。這套著作幾乎是當代最具影響力且啟發性的經典套書之一。《牛津西方音樂史》透過精選的音樂代表作品和作曲家,深入闡釋了各個音樂時代的主題、風格和潮流。  Taruskin教授的獨特視角  Taruskin教授採取批判性視角,將音樂細節、音樂人物的時代脈絡、作品及音樂理念,置於更廣闊的世界歷史和文化背景中審視。作為音樂學界的權威且具有獨特見解的學者,Taruskin不僅提供對個別作品的美學評價,更建立了評估和理解每部作品的歷史框架。  他在分析音樂結構和形式的同時,結合各時代的相關理論概念,展示音樂作品本身如何運作,以及當時的聽眾如何理解欣賞這些作品。這套著作還描述了各個風格時期的背景——關鍵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和科學事件,如何影響和引導作曲家的創作選擇。  個人使用心得與建議  我自己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其中有幾項重要啟發就是來自Taruskin教授的觀點,對我的研究幫助很大。不過,這套書我不建議從頭讀到尾,因為它是磚塊等級的套書,既厚重又龐大。  比較實用的閱讀策略是:   挑選近期學校音樂史課程時期範圍內的音樂家開始著手  先鎖定小範圍、有興趣的音樂家深入閱讀  再從這個基礎點不斷向外延伸探索   這樣的閱讀方式,既能獲得紮實的學術基礎,又不會被龐大的資訊量給嚇跑。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

我們從音樂節(音樂營)中學習到什麼?

暑假即將來臨,我滿建議音樂班及音樂系的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各種音樂節活動(同樣概念或許適用於 音樂營 )。  6月20號剛好是2025年漢堡 阿格麗希 音樂節正式開幕,我想用第二年參加阿格麗希音樂節的經驗,為音樂平台的讀者們提供簡單實用的參與指南。  ✅ 演奏技術的直接啟發   對於演奏組的同學而言,最直接的收穫就是聆聽大師等級的演奏水準。我自己離開演奏一段時間了,但每次聽完他們的精湛技藝,還是會刺激我想要在音樂會結束後立即投入練習的衝動。觀摩這些演奏家的表現,不僅僅是學習演奏技術,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台風、音樂詮釋能力以及整體的藝術素養。  ✅ 曲目視野的拓展   拓展曲目認知是我覺得參與音樂節的另一個重要面向。每年觀察阿格麗希的曲目安排,可以發現她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  從鋼琴獨奏 到各種室內樂組合:二重奏(奏鳴曲)、三重奏等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合作  獨奏協奏曲的演出  雙鋼琴(如春之祭雙鋼琴版)  三重協奏曲(如貝多芬的經典作品)  ✅ 認識更多音樂家   阿格麗希通常會邀請眾多音樂界的好友共同參與音樂節,因此參與者有機會認識許多重量級的音樂家。  ✅ 演出場館的深度體驗   這個點可能很因人而異,但至少給我帶來不少啟發。去年(2024年)由於漢堡Laeiszhalle進行整修,音樂節被迫分散在城市各處的不同場館演出。這個意外的安排反而讓我有機會認識更多演出場所,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並體驗各種不同的音響效果,豐富了對演出環境的理解。  ✅ 職業發展的契機   這點確實跟台灣文化很不一樣,因為國外音樂會中場都會去bar點一些酒、小點心來吃。我每次都會偷偷混入聽一些討論。昨天晚上我在中場的bar聽到兩位媒體人如何討論2018年來阿格麗希的節目製作變化、以及兩個大學老師討論演奏上的風格問題。你可以簡單介紹自己,讓他們有印象,未來任何聯繫的機會,真的難說。  用心參與一個音樂節、音樂營,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 照片:陳冠晨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四

相信大家沒有忘記這個系列最核心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要讀『專家』或是『經典』的文字?」  對我而言,專家學者具備較完整的學術訓練和研究方法,能夠系統性地梳理歷史脈絡。他們不僅能提供(考據過且相對)準確的資訊,更能深入分析音樂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時代背景。  另外,我特別欣賞那些具備跨領域知識背景的專著。撰寫音樂家介紹的作者,不僅要精通音樂理論和演奏實踐,還需要了解藝術史、文學、哲學等相關領域,才能全面解讀音樂在不同時期的意義。這種跨領域的視野,讓讀者能從更寬廣的角度理解音樂家的創作世界。  在「經典」的角度上,即便作者不完全是專家學者(很多是資深記者或編輯),但他們經過大量的文字和寫作訓練,仍能寫下深度十足的音樂家介紹。這些文字的「份量」一點都不輸給教授出版專書。  本次推薦:Phil G. Goulding 的經典之作   系列四要分享的資源,被我歸類為經典文字,因為它算是一本老書了。這本由 Phil G. Goulding 撰寫的《Classical Music: The 50 Greatest Composers and Their 1,000 Greatest Works》,介紹了相當多經典的音樂家。  為什麼值得一讀?   涵蓋 50 位重要作曲家,構築出上千首經典名曲  內容深入淺出,適合音樂班學生深度挖掘  文字生動易讀,不會有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  雖然這本書有簡體中文版,但我建議各位讀原文版本。作者的英文相當輕鬆易讀,對於想要提升英文閱讀能力的讀者來說,這也是很好的練習材料。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三

©圖片取自:捷克圖書臉書專頁 前兩個系列分別介紹了劉岠渭教授的中文專書( 系列一 )以及國外音樂學者撰寫的音樂家傳記( 系列二 ,如David Brown的著作)。透過這些分享,希望讓大家體會到認識音樂家應該從具有專業身分的學者所撰寫的著作讀起——因為洗鍊而富有邏輯的行文,能夠帶給我們全然不同的音樂視野。  第三個系列的介紹時機非常巧,昨天準備發文時,正好發現捷克圖書今天推出了這本書的銷售資訊。沒錯,這本書正是《Composers: Their Lives and Works》(《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關於這本書  《作曲家:生平與作品》深入探索90多位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古典音樂大師。從中世紀直至當代,書中透過以下元素呈現這些音樂家的完整面貌:  精美的肖像畫作  珍貴的手稿樂譜  私人文物與史料  詳實的生平記錄  透過了解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與時代背景,我們得以窺見經典名作的誕生過程,進而體會古典音樂的演變軌跡。  個人想法  我一直認為,在理解專業文字內容的同時,如果能搭配「精美的印刷」與「用心的排版」,不正是讓孩子同時培養「美感素養」的最佳方式嗎? 這樣的閱讀體驗,不僅能豐富知識層面,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美的感受力。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的「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

學生回饋:線上教學的各式優點及便利性分享!(持續更新)

從疫情到後疫情時代,音樂學習的方法與管道出現更多改變。記得疫情剛爆發,所有課程都調整成線上,很多家長便產生一些擔憂,包括:會不會有網路不穩、音樂聆聽是否清楚、繳交作業是否能有效率、作業批閱回饋是否會延宕等問題。 經過了整整五年的線上課,我想要跟大家分享,馮老師的線上課都可以輕鬆克服上述問題。 延伸閱讀 : 點我聯繫馮老師準備新式考題 目前我的一對一課程都改為線上模式,一來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即便馮老師短暫不在臺灣的時間可以克服地利不便,抑或很多中部、南部沒辦法北上的學生也可以輕鬆學習。 整體來說,理論課(音樂史、聽寫、樂理等)變為線上模式是讓課程體驗更佳的方法!整體學生給予的回饋我進行簡易彙整: 音樂聆聽同步馮老師電腦,戴起耳機,獲得更佳閱聽感受 五線譜畫面同步,搭配直接打字講解,譜面清晰 克服所有遠距問題,安排課程時間相當彈性 聽寫音檔讓考生提前熟悉大考電腦播音 作業與講義線上往來,批閱回饋相當即時 ⋯⋯ 下列,我精選幾位學生親筆的回饋,更多回饋會持續更新: ▲ 回饋-1 點圖放大 ▲ 回饋-2  點圖放大 ▲ 回饋-3  點圖放大 ▲ 回饋-4  點圖放大 ▲ 回饋-5  點圖放大 ▲ 回饋-6  點圖放大 ▲ 回饋-7  點圖放大 ▲ 回饋-8  點圖放大 ▲ 回饋-9  點圖放大 ▲ 回饋-10 點圖放大 若有任何學習疑問,歡迎 立刻點我聯繫馮老師的線上課程 ~!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二

系列二要持續分享的主題是「音樂家傳記」。需要先說明的是,這個系列的門檻稍微高一些,建議涉略對象為大學生、研究生以及有興趣深度探究的老師們。  發想其實很單純——要認識某位音樂家,何不直接閱讀音樂學者撰寫的音樂家傳記呢?  以柴科夫斯基為例   以我 碩博士階段 都在研究柴科夫斯基為例,柴氏的兄弟Modest就曾為他撰寫過一本傳記。這本專書仔細記錄了他的生活與創作歷程,從早年到晚年,幾乎詳盡地交代了柴氏的一生。這本傳記可說是研究柴科夫斯基的必備讀物之一(可參考Rosa Newmarch的英譯版)。  除此之外,英國音樂學者David Brown的四本柴科夫斯基研究也是必推之作。這套「磚頭書」加入了更多音樂分析內容——除了史實記錄,豐富的「理論分析」讓這套專著更加厚實,可說是研究柴氏的人手一套跑不掉的經典。  豐富的選擇  整體來說,柴科夫斯基在歷史音樂學領域中已是顯學,相關傳記專書十來二十本以上絕對有: Holden  Weinstock  Warrack  Mayo  Kendall  Garden ⋯⋯ 等學者的著作不勝枚舉。我建議直接閱讀原文,好好吸收這些專家寫出的漂亮文字。 為什麼推薦經典文字?  這些專家花足了時間研究這些作曲家,精煉透澈的行文風格,正是我鼓勵大家認識音樂家「應讀經典文字」的原因。透過專業學者的視角與筆觸,我們能獲得更深刻、更全面的音樂家認識。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

必先正名乎。混合拍子?交錯拍子?變化拍子?綜合拍子?

文章標題出現的「混合、交錯、變化/態⋯⋯」等各種拍子名稱考生肯定不陌生。但這些拍子相關的中文翻譯真的很貼切與符合原文嗎?我想尚待釐清之。 首先,我想先從「 asymmetrical meter/irregular meter 」開始釐清與正名。 先回想一下,我們最為熟悉的「二、三、四拍」( duple, triple, quadruple meter )表示 不管在單拍或是複拍情境下,音樂都可將一小節設定成兩拍、三拍或四拍做一組、或是一個循環——也就是 音樂以兩拍為單位,即二拍子,以三拍為單位,即三拍子,以此類推。 但是當音樂無法將拍子劃分(整除)二、三、四拍成一組時,理論家們(如Stefan Kostka、Dorothy Payne、Byron Almén、Bruce Benward、Marilyn Saker等人)在專書中皆稱其「asymmetrical meter」或是「irregular meter」,這些拍號上方的數字通常是「五、七」。 依照「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翻譯(下圖),音樂類委員會將 「irregular meter 」 譯作「變化拍子」。事實上根據臺灣二、三十年來的坊間教科書與歷屆試題(如95北高第8題)來看,這種5/4、7/8拍他們都稱其「混合拍子」,因此這邊開始出現翻譯上的模糊與出入,埋下隱患。 隨後,樂詞網提供「 irregular meter 」的名詞釋義(下圖),將此原文多給了「不規則拍子」與「不對稱拍子」的中譯,也進行細部說明。對我來說,「不規則與不對稱」非常吻合英文原意。 由此可見, 常見的5拍或7拍,例如5/8、7/8、5/4、7/4等,很明顯需將它們理解成:「變化拍子」、「不對稱拍子」以及「 不規則拍子 」 ,而非「混合拍子」。 接著,若一首樂曲進行「快速交替拍號」,我們應該稱之? 從111南高聯補考第2題來看(下圖),命題方給出「變態拍子」之解答。相同地,過去三十年來的臺灣坊間教科書都稱這種 快速交替拍號的狀態為「變態」、或是「變化」拍,我們試著了解它的原文。 我們熟知作曲家會在音樂進行中快速變換拍號、幾小節內拍號就有可能產生豐富的遞變,打破音樂原有穩定的規律感, Stefan Kostka、Dorothy Payne、 Byron Almén等人在Tonal Harmony 將這個手法稱為 「 mixed meter 」;...

認識作曲家,應讀經典文字,而避免⋯⋯系列一

在我創立的「 音樂班升學教材、資源、試題分享 」社團中,先前分享了15種累積樂曲資料庫的方法,隨後收到許多家長與音樂班教師的寶貴回饋。   ▲  他們頗一致指出(所有截圖都有獲得當事人授權分享),即使學生熟知大量音樂作品,若這些知識未經過系統性組織,或學生未能理解「作品與作曲家」之間的內在關聯,其樂曲認知將呈現片段化且缺乏深度。  收到這些建議與回饋,反覆構思後,我決定規劃了一系列資源,專為音樂班及非音樂班學生設計,回答「我要深入認識作曲家,應閱讀哪些經典文獻?」這個核心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系列中部分資源難度較高,建議高中以上程度的學生嘗試。 圖片取自雷根二手書店 ▲  為何認識作曲家需要閱讀經典文獻、或至少是經過(學術相關)出版社出版之專書?關鍵在於這些專家學者的文字風格與思維方式值得我們深入學習與借鑑。系列一推薦劉岠渭老師的《默觀無限美》。可惜的是,這本繁體中文版目前已絕版。 劉老師在書中不僅提供了各種樂種的專業解析,還結合音樂家生平背景進行深入剖析,同時精選推薦代表性經典樂曲。   劉老師這本精準而優雅的文字,一直是不少音樂入門初學者反覆研讀的對象,甚至會分析並模擬他構建文句的邏輯結構,從中獲益良多。這本絕對是值得推薦的著作之一,也是本系列的重要開端。若你有任何推薦的讀物,歡迎來信告訴我。 系列回顧: 系列一: 「默觀無限美」 系列二: 學者出版「傳記專書」 系列三: DK《作曲家:生平與作品》 系列四: Goulding《50位大師與千首不朽名作》 系列五: Taruskin《牛津西方音樂史》

114高聯新制題型試卷完成抽選並寄出

昨日我已經把系統抽到的登記者全數 寄出列印代碼 囉~!請物必查看臉書私人訊息。過去有重複抽到的人,也記得檢查訊息(我秉持公允,即便過去有抽到的人,只要系統隨機出的名額有你,我一律寄送。)  沒有抽到的人沒關係,這邊我簡單分享 模考 的其中一大題。現在的音樂史教學非常仰賴聆聽搭配、也同時反映在命題趨勢——尤其不同版本的比較,無論是知識、或是聆賞,我覺得相當重要。 這次第二題組題我出了舒伯特經典的魔王(Erlkönig)。 ▲  從原本的藝術歌曲(上圖之一,本文圖片皆出自IMSLP,下文不逐一詳述),我同時丟出了李斯特的鋼琴獨奏改編版本(上圖之二)資訊。 ▲ 再來題目間接提醒考生鼎鼎大名的白遼士、李斯特、雷格(Max Reger)等人都有改編管弦樂團版本。利用管弦樂版引導考生複習白遼士曾寫作《論現代配器法與管弦樂法》,透過這首複習音樂史知識的不同層面(如考題納入作品編號)。  簡言之,試卷提供了史類範疇的提示,也引導音樂聆賞的層次線索:從藝術歌曲、獨奏、管弦樂團版,可以讓學生欣賞比較這些形式上的異同。 打開耳朵、多多聆聽,我覺得更能幫助所有音樂史的學習者。  無論如何,祝福這次高聯的考生都能順順利利,金榜題名!

國小、升國中藝才班(音樂班)考古題搜尋指南

每年度大聯和高聯的試卷分別由大學術科委員會與各區主辦學校於官網公告,我們能透過這些公告平台輕鬆找到歷屆試卷。然而,許多家長及欲考國中小音樂班的孩子常感困惑,為何升國中藝才班/音樂班的考古題不易尋得。這主要是因為多數國中小音樂班並無上架考題的慣例。 延伸閱讀 : 音樂班術科樂理、聽寫歷屆考古題彙整專區 升高中、升大學音樂班樂理考古題完整懶人包! 由於各校通常不將考試題目上網公告,因此大家較難找到試卷。不過是否有公告的例外情況?答案是當然。例如苗栗、高雄、嘉義的入學考、轉學考,或少數學校會公開當年試卷 。各位在113學年就會看到 不少國中的考古題 。 即使我們無法找到各校公告的歷屆試題,仍有方法取得類似試卷: 透過各校簡介說明會 。以 108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音樂班為例 (請注意,經時間推移,連結有可能失效),雖然在福星、古亭、敦化國小等音樂班學校網站找不到歷屆試卷,但透過他們舉辦的聯合說明會,便能清楚看到所提供的考題類型。 ▼ 好消息插播!為解決國中小不公告聽寫考古題的問題,我特別針對國中小聽寫的常見考試大題設計了「50份擬真試卷」,讓考生能透過這些試卷獲得完整練習。 歡迎點我進入購買 。 ▼  此外,國中音樂班學校(如臺北市國民中學音樂聯招)也會公告「 聽寫示例 」 (請注意,經時間推移,連結有可能失效) 等範本,使大家了解聽寫會考哪些類型的大題。 ▼  更多例子來看,114學年桃園之主辦校大園國中也有公告出題體例,這樣即便沒有過去的歷屆試卷,但同樣也能協助學生、家長認識考題大致的長相。 ▼  最後,回顧我擔任出題的擬真教材,聽寫練習包內明確按照現階段最常見的考型進行命題,50份試卷依照難度分層練習,非常適合考生參考。例如聽寫練習擬真卷愈後面的部分,旋律從調性轉為非調性,節奏練習也從單音變為三顆音。這種系統化的出題設計,為準備音樂班考試的學生提供大量練習機會。 一次全部買完有大包裝優惠 !

114學年度升高中術科(第一屆新式)樂理模擬試卷開放意願登記

  依照教育部公告,114學年度高聯試卷將原本5項音樂素材單元統整為欣賞、常識、樂理、和聲等4大題型。同時簡化寫譜作答方式,以獨立選擇題和題組型選擇題為主。  雖然我不確定北中南三區是否會統一試卷體例(就像過去高聯只有北區有聽力欣賞題,其餘較少見、或是沒有納入考題),但我相信整體應該都會朝向這個命題趨勢。  這次114高聯模擬考,我也依照公告的範例進行四大題的出題。過去,大家最擔心的是「題型模式是否統一」——我覺得即便像大聯曾公告的範本( 公告一 、 公告二 ),在 實際出題 時也有不同大題的彈性調整,只要你把知識扎實學習,我真的覺得各位考生可以放心準備。  依照往例,歡迎「有需要的人」進入我創立的「 音樂班升學教材、資源、試題分享 」貼文登記留言 ,屆時會抽出。  最後,如果你對音樂平台的免費公開試卷在何處遲遲沒有頭緒,請進入 免費模擬試卷專區 ,這裡有相當多題目讓考生練功! p.s.先前好多次被抽到的人,經過我私訊寄考題完全杳無音訊,如果大家真的需要考題,應該是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啦⋯⋯不然這樣名額固定,就會浪費真的有需要的考生。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全數上架完畢,歡迎大家下載練習

音樂平台推出全新的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目前已經全數上架完畢。 起初,這套教材是為了因應國內聽寫課程與術科聽寫考試而開發,節奏練習已成為音樂學習的必備關鍵之一。然而,學習者常面臨厚重的節奏題本不便攜帶,且不知如何有效地開始練習等困難。鑑於現在手機與平板的廣泛使用,馮老師將完整的節奏題目系列轉換為圖片檔案格式,使學習者能夠「輕鬆下載」,並在「搭車通勤」等各種場合中隨時打開練習,大幅提升學習的便利性與靈活度。 此外,好消息插播!我的音樂平台已上架完整的「國中藝術才能音樂班聽寫擬真試卷」系列。這套教材不僅適合學生練習,同時也是一套全面的「教師聽寫備課包」,內含50回完整大題的聽力教材,為教學與學習提供專業支援。 歡迎點擊連結進入參考 !範例如下: 下面即是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的圖片檔。 題數 : 每張圖片包含5題節奏題 總數 :預估20張圖片,共100題節奏 難易 :中上,適合高中音樂班 下載 :「完全免費」且「自由下載高畫質原圖」 快速點我分別下載各系列 : (一) 、 (二) (三) 、 (四) (五) 、 (六) (七) 、 (八) (九) 、 (十) (十一) 、 (十二) (十三) 、 (十四) (十五) 、 (十六) (十七) 、 (十八) (十九) 、 (二十) 歡迎轉傳分享給有需要的同學及考生!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一(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二(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三(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四(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五(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六(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七(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八(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九(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十(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十一(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十二(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十三(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十四(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十五( 點我進入下載 ) 100題節奏訓練養成計畫 系列十六(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