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國內中文樂理教材豐富多元,教科書及試題更是不計其數;但較可惜的是,這些樂理書籍內常出現的音樂名詞,連同「原文」一併列出的情況鮮少。當然有些教材有,只是沒有全部。我們都知道現在學習的音樂理論大部分都源自西方,事實上教師們更應該讓學生認識(音樂)專有名詞的原文,甚至有些名詞的意涵可以從原文中清楚理解,或是該詞有可能表達出更多歷史層面的意義。
音樂平台的《樂理小知識》系列中,我將從「譜號」(clef)主題出發,釐清國內樂理教科書在「中文名詞」翻譯上的諸多疑問。
▲ 首先上圖是國外教科書介紹譜號常用的圖譜範例。我們可看見大家熟知的G、C、F各類譜號,在這邊可特別觀察第一線G譜號的翻譯:「French violin (clef)」。熟讀國內樂理專書的老師們都知悉書中最常見的翻譯是「最高音譜記號」,其中文翻譯似乎跟「French violin」原文有所出入。
▲ David Hiley在新葛洛夫字典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之“Clef (i)”辭條有清楚整理各類譜號的名稱,第一線G譜號確實寫到「French violin (clef)」。
▲ 不僅如此,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亦將「French violin clef」翻成「法國式小提琴譜號」,並非國內樂理教材中所稱的「最高音譜表」。
我們繼續從新葛洛夫字典對第一線G譜號的解釋做詳細觀察:「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the French preferred g1 to g2; Couperin used both to differentiate French and Italian styles in Le Parnasse ou l’Apothéose de Lully(1725). The g clef was adopted generally for the higher staff of keyboard scor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e.g. in C.P.E. Bach’s three sets of keyboard sonatas ‘für Kenner und Liebhaber’, 1779–81). This appears to have resulted eventually in lack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cclef, which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was gradually replaced in choral scores and opera solo parts by octave g clefs」...
很明顯我們能從上述文字瞭解「法國式小提琴譜號」的由來跟十七、十八世紀法語地區的音樂家對於G譜號的使用習慣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對於「最高音譜表」這個翻譯是否有觀念上的差異或是翻譯有誤,我們暫時先留下問號,目前我已經寫信給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審議委員會,希望他們可以協助解釋與幫忙校正中譯。
2015/08/13:補充備註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委員已經開會並提供他們的答覆!若想要知道答案的話,可以參見「法式小提琴譜號解惑」一文。
文章、資料出處作者:
馮天彥;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文章、資料出處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圖片出處來源:
Hiley, David. 2001. "Clef (i)".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and John Tyrrell.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Kidson, Frank. 1908. The Evolution of Clef Signatures. The Musical Times 49, no. 785 (1 July), pp. 443–44
Cl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ef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資料來源網址:同上。
資料引用日期:2015/07/22
若有任何法律上的版權問題已涉及、或是內容上的筆誤,希望你/妳/您一定要盡速告知我,我會立即更正錯誤,若是文章內容引用、圖片的最初原作者有誤,也煩請立即告知我,我會盡速處理!謝謝!
聯絡信箱:00117039@gm.scu.edu.tw
聯絡電話:0911-943-858
留言
張貼留言